查看原文
其他

柴洪峰:探索金融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新模式

金融电子化 金融电子化 2021-08-11


金融科技的兴起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的不断融合,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产业。金融科技的创新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创新,深化金融业务改革,探索金融科技发展的新模式,另一方面需要攻克现有技术难点,解决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8月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规范关键共性技术的选型、能力建设、应用场景和安全管控,探索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安全应用,加快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范一飞副行长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2020年第1次会议时指出要贯彻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研究金融科技发展指标体系,认真做好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科技应用能力,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贡献力量。通过学习贯彻《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从市场规律寻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路径,结合实际打造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推动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探索金融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新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洪峰


从市场规律寻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掌握关键技术成为发展重点。我们必须从发展全局出发,系统布局,统筹优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历次技术革命经验表明,关键核心技术是在技术与市场的互动中孕育形成的,其成熟和发展依托于包括基础技术、配套技术、外围技术等在内的应用生态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构筑市场竞争优势。因此,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既要加强基础研发能力,也要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遵从市场逻辑,认识创新本质内涵。如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迈入创新驱动发展新阶段,对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而言极其重要。从技术-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新兴技术从萌芽、涌现到实现市场规模,要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金融科技的发展是在技术与市场的互动中动态演进的。通过向领先者学习,在开放环境下发展和强化系统集成能力,以有效推动技术和市场的互动迭代,形成开放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依托这一系统,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发展趋势研判,将着力点聚焦在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创造新技术机会,实现金融科技创新,突破原有技术轨道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在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新的挑战。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经济面临衰退,我国中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本次疫情中经受着沉重的压力。中小微企业作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普惠金融重点服务的对象,而金融科技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痛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20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利用金融科技与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提高金融服务精准性。面向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结合实际打造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创新实际上是产业协同和系统集成两种创新方式共同作用的过程。其中产业协同创新通过深入整合不同产业和领域的技术、人才、资源等,充分协调共享,推动产业变革,促进各产业的共同发展,而系统集成创新将现有的金融科技知识和技术以系统集合的思想进行整合,以整体的形式发挥更全面的作用。两种创新方式交叉促进研发、生产、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金融企业向多业务综合服务商集成转变,最终建立完整的金融科技创新研究体系,推动金融科技产业生态的建立。


1.横向建设平台型产学研联合研究机制

产业协同创新建设是指与相关支持性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组织形成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借助各方的科研优势、技术实力与政策支持环境,在协同创新组织成员间进行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着眼于金融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将有助于打造金融业务新模式、新流程和新产品,建立起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为目标的现代金融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创新联合研究平台,优化创新研究保障机制,组建创新科研合作团队,全面推行金融科技产业协同创新。


创新联合研究平台方面,我国已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代表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作为重要的产业技术基础设施,国家工程实验室被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3年,在人民银行指导下,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作为金融行业第一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联合了一批优秀的产学研单位,打造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在金融科技前沿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在行业内形成较大影响力,已经初步呈现“科技引领”的效果。


基于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横向产学研联合研究机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针对构建金融业分布式高弹性网络难题,联合清华大学、紫金山实验室,开展了下一代超高性能安全可控金融分布式数据网络架构研究;针对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难题,联合微众银行、复旦大学,创新开展联邦学习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构建安全合规的跨主体数据合作机制;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聚集银行、证券、保险优势资源,开展金融行业知识图谱的研究攻关,探索构建产业级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


2.纵向构筑竖井式产业链创新合作体系

与产业协同创新相比,系统集成创新则是将现有的金融科技知识和技术以系统集成的思想进行整合,以整体的形式发挥更全面的作用。系统集成创新是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进行整合,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实现再创造,创新出新方法、新工艺来满足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当前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变化,系统集成创新要求在原有的业务系统基础上,依托科技创新研发机制,整合产业链各方的研究资源,针对金融科技的痛点需求,推动业务流程迭代优化。


科技创新研发机制建设方面,面向服务整个金融行业,通过人民银行体系内金融科技研究资源的联动。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9月设立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中心接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指导,由清算总中心、印钞造币总公司、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银联、复旦大学联合共建,共同开展研究,共享研究成果。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重点加强国内外金融科技发展动态跟踪,积极开展金融科技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技术验证、标准化支撑等工作,促进金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金融科技应用与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中心成立以来,以实际业务问题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深入挖掘金融科技创新点,应用新兴信息技术,持续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初步形成了纵向竖井式产业链创新合作体系。


基于纵向产业链创新合作体系,面向行业市场需求,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研究。针对用户个人数据保护与合法利用的问题,开展欧盟GDPR、美国CCPA等对比分析研究,推进完善个人金融数据治理体系;针对金融企业开源软件选型的实际问题,开展开源软件、开源软件服务商评测模型研究,形成参考标准;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金融科技技术,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智能化发展研究,探索构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服务机制。


努力推动复合型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

我国金融科技人才由于高标准高要求“一将难求”,各类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旺盛。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国内相关技术人才群体不断扩大,但人才结构仍不合理。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提到“围绕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实际需要,研究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团队建设规划、人才激励保障政策等,合理增加金融科技人员占比。”体现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重视和关注,从人才的发现、识别、利用、培养等一系列方面做出要求,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人才。


在金融科技人才体系中,承载原创性创新任务的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是金融科技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11月,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中国银联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整合行业优质科研资源,培养金融科技急需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为整个金融创新研究体系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博士后工作站致力于基础性、前瞻性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联合与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多批次博士后人员,积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数字货币、金融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据保护与治理等创新研究领域;结合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的整体布局,从金融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金融科技人才支撑环境两个方面出发,构建金融科技人才的发现、评价与培养体系,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


目前金融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势头强劲,产业规模急剧增长,行业整合加速。金融科技的发展急需建立起一套基础平台、建设运营以及人才建设配套机制。目前,依托电子商务与电子支付国家工程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研究创新机制,努力探讨金融科技系统集成创新及产业协同创新,通过纵横交叉的创新资源整合方式,集成优秀的研究资源,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梯队,不断发现推动行业发展的新技术与新模式,攻克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提出:“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金融科技作为实现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学会运用第一性原理进行思考,逐步优化平台型、竖井式的联合基础创新机制,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体系,引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为创新机制提供完善合理的创新监管环境,经过不断的迭代优化,扎实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工作。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精彩内容回顾


■ 发布 | 2020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与第二届中新(苏州)金融科技应用博览会即将举行

■ 实战丨数据中台的云原生应用实践

■ 实战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思路探讨

■ 案例 | 金融数据中心园区运营数智化转型之路

■ 发布 | 落实金融行业区块链安全保障要求,中金国盛推出区块链安全评估服务



关于仿冒我刊收费的声明





我刊自创刊以来,从未向投稿人收取过任何费用。任何以刊发文章为名向投稿人收取费用的行为,均属于对投稿人的欺诈行为。


我刊官网地址为 www.fcmag.com.cn。

我刊投稿邮箱为 fcmag@fcmag.com.cn。


对于仿冒我刊网站、网页的违法行为,我社将追究其侵权责任,以维护我社和投稿人的合法权益。仿冒网站、网页举报电话:010-88232443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 傅甜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